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 题:“机动车辆安全统筹”是正规车险吗?
新华社记者张千千
近期多地车主投诉反映,社会上一些非保险公司销售机动车辆安全统筹服务产品及开展类似业务。对此,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日前发布了一份关于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的风险提示。
这种形似保险的服务是车险吗?能否对事故进行赔偿?广大车主又该如何有效甄别、防止“踩雷”?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什么是机动车辆安全统筹?
来自安徽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在货车车险即将到期时,收到了一名自称某大型险企业务员的好友申请,对方给出了较为优惠的“续保”价格。但当张先生交了2130元“保费”后,收到的却是一份100万元统筹金额的“安全统筹服务合同”,张先生大呼上当。
什么是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内人士介绍,机动车辆安全统筹是通过向车主集资的方式,要求车主缴纳相应的交通安全统筹费,形成统筹资金来为参与统筹的车辆提供保障,属于运输行业内部的行业互助,多以“XX统筹”“XX互助”“XX联盟”为名。
事实上,虽然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与保险功能类似,都会约定在事故发生后进行补偿或赔偿,但并不属于保险。
我国保险法规定,设立保险公司应当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2亿元。而办理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的公司,主要以交通运输公司、汽车服务公司等为主,不具有经营保险业务的资质,有的公司注册资本甚至仅100万元。
然而,模糊的介绍、格式相似的报价单、低廉的价格,再起一个与正规险企类似的公司名称……一些安全统筹公司试图“浑水摸鱼”,“李鬼”冒充“李逵”,让车主误以为购买了正规保险。
营运车、货车等是机动车辆安全统筹常见的参与主体。“商业保险讲求营利性,这类车辆风险高、出险后赔付金额较高,长期面临投保难、投保贵问题,而机动车辆安全统筹的价格较大幅度低于正规保险。”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说,过去,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主要集中于一些车队或大型运输单位,后来也开始向市场“蔓延”。
事故发生后机动车辆安全统筹能赔偿吗?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合同是在双方意思表示真实的情况下所订立,且不违反法律法规,一般来说合同是成立且有效的。
然而,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中暗含种种风险。“机动车辆安全统筹非保险活动,未纳入保险监管,其运作没有相应的资本要求和偿付能力约束,拒赔、跑路甚至非法集资现象时有发生,需警惕其‘野蛮生长’。”陈辉说。
重庆一名网约车司机刘先生曾支付4000多元费用,与辽宁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统筹合同。然而在刘先生的网约车与其他车辆发生擦挂后,该公司却以各种理由拖延给付,刘先生自己支付了相关费用后,将该公司告上法庭。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表示,社会上部分安全统筹公司的业务模式不可持续,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特别是此类公司出现撤销、破产等重大危机时,只能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承担责任,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损失,存在较大风险。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购买正规车险的车主在遇到退保和理赔纠纷时,可以依据保险法进行诉讼,保险公司有更多资金支持,能够更好地进行风险补偿。消费者参与机动车辆安全统筹后若发生交通事故,一般按照合同约定赔偿。但安全统筹公司注册资本有限,可能无法履行合同,进而给车主带来损失。一旦出现纠纷,只能通过诉讼解决。
如何促进车险领域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机动车辆安全统筹的存在,与营运车辆投保难、保费高等问题息息相关,应着力做好风险管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做好差异化定价,促进车险领域健康发展。
“营运车、大货车等保费贵,源于其行驶过程中的高风险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说,一方面,营运车、大货车司机应改善驾驶习惯,降低风险水平;另一方面,保险机构应借助科技手段,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提升自身运营水平。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借助金融科技能力赋能精算定价模型,同时提高定价模型更新频度,让保险定价更加精确。
中国人寿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公司一方面通过开展货车专管专营机制研究,实现科学经营、精细管理、专业服务,改善公司货车经营效益,持续扩大公司货车承保能力;另一方面向“事前防范+事中介入+事后补偿”转型,积极推进货车风险减量管理项目落地。
此外,中国人寿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建议,车主在投保车险时应提高警惕,在具有合法经营车险业务资质的保险机构进行投保,缴费前仔细核对投保单,认清保险公司名称、缴费对象。同时提升行车安全意识,确保行车安全。(完)